如果说大腿和臀部是人体运动时的发动机,那么踝关节则可以被称为动力的枢纽装置。我们的踝关节也就是脚踝不仅需要良好的刚性(stiffness 抵抗形变的能力),来保障蹬地效率。另外,脚踝还需要充足的灵活度,来缓冲落地时的冲击! 一些跑者通常会进行脚踝刚性的强化训练,来优化跑步效率,相较而言,更多人容易忽略脚踝的灵活性这个关键因素! 当跑者面临脚踝灵活性的退化时,不仅会影响跑步的效率和表现,甚至可能造成足底、膝关节、甚至是腰部等部位的健康问题。 一副“刚柔并济”的脚踝,能够助力跑者提高运动安全和效率,以及完成像马拉松这样的卓越挑战。 通常在跑步时,脚掌在落地时朝向正前方或微微向外,这是理想的情况,这样可以保障跑者的髋、膝、踝三关节良好对位,以及为蹬地过渡提供良好的支撑。 不过一些跑者在跑步时习惯脚尖向外撇,这种跑者一般属于“高步频”类型,而步幅往往不大,甚至在间歇训练等速度场景中也难以打开步幅。另外,还可能伴随着足部和膝关节外翻的情况,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跑者的效率以及运动水平的提升。 为什么这类跑者倾向于“高步频、小步幅”呢?或者说他们的步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,而不得不采取“高步频”的方式来维持一定的速度,这种情况,很有可能是脚踝的灵活度不足引起的! 我们的脚踝,在跑步及下蹲的过程中,需要足够的背屈(勾脚尖靠近小腿)幅度,当脚踝背屈受限时,为了完成跑步落地支撑或下蹲的动作,通常会产生足外翻或膝外翻的代偿动作,这种现象不仅会增加关节等组织的压力负担,同时也影响了动作的效率。 因此,脚踝的灵活性对于跑者的跑步经济性和运动安全至关重要,其中足背屈的活动度最为关键!那么跑者如何判断自己的脚踝背屈灵活度是否正常呢?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测试,可以让跑者快速完成操作:那就是13厘米膝盖触墙测试。 首先,测量出距离墙面13厘米的距离,并做好标记。第二步,面对墙面,将一只脚掌踩在标记的后面,全脚掌踩实地面、且垂直墙面。第三步,保证膝盖朝前对准脚尖方向的前提下,慢慢将膝盖向前靠近墙面。 在以上过程中,膝盖可以在脚掌不移动以及脚跟不抬起的前提下碰到墙面,表示脚踝背屈的灵活度良好。反之,代表测试不通过,需要进一步改善脚踝的灵活。 小时候,我们都曾拥有非常灵活的脚踝,可以让我们非常轻松地蹲到很低的位置。那为什么长大后脚踝就不灵活了呢? 到底是什么原因限制了脚踝的灵活?找到问题根源,才能够针对性的改善脚踝灵活度受限的问题。 原因1:小腿肌肉紧绷: 缺乏锻炼和放松都可能会造成小腿肌肉的紧绷,因此,跑者可以通过拉伸放松,筋膜组织的松解等方式来释放小腿肌群的张力,以及强化小腿肌力进行改善。这种情况一般两侧的脚踝灵活度比较对称。 建议跑者通过泡沫轴、筋膜球进行小腿肌肉的放松,配合静态拉伸,PNF拉伸来释放小腿肌肉的紧绷程度。 强化小腿肌力,可以采用站姿及坐姿提踵的动作;侧重小腿肌肉的离心控制,能够提升落地缓冲的能力,降低小腿肌肉的负担;而双腿和单腿的直腿跳等增强式训练,能够提升小腿的力量和爆发力,是更高阶的训练方法。 原因2:足底筋膜的紧绷。 造成足底筋膜紧张的原因和跑姿、步频以及力量水平等原因有关。 因此,跑者除了放松足底之外,还需要优化跑姿和步频,以及增强单腿的稳定能力,降低足底筋膜组织的负担。 原因3:脚踝周围的旧伤 。旧伤会引起一些组织筋膜的粘连,甚至会造成关节间隙的变小,从而引起脚踝关节卡压的问题。这种情况一般是旧伤一侧的脚踝灵活受限,另外一侧脚踝相对灵活。 这种情况需要处理粘连部位的筋膜组织,另外,可能还需要进行关节的松动,一般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! 提到脚踝的伤病话题,一些跑者会想到“崴脚”这个意外事件,不少跑者有过崴脚的痛苦经历!崴脚可能是因为在比赛中没注意到地上的瓶子或凹陷的井盖,又或是走路、下台阶踩空了,当然也不乏踢球或打篮球时踩到别人脚上等原因。 崴脚不仅会引起疼痛和肿胀,还会影响跑者的训练以及正常的生活。不幸崴脚后,跑者该怎么办呢? …
Read More+